最近,高价中标事件频发,例如郑州34亿为河道贴瓷砖,河南中牟1160万买六辆新能源环卫车,还有安徽学校招标3600元天价插座等一系列挑战智商的事件。那大家是否想过,正常大批量采购价都会低于批发价,但为什么我们政府部门的招标购价都远高于零售价呢?哈尔滨品牌策划
今天我来举个例子,听懂了这个项目,你就听懂了什么是中国式招投。标的点在四川绵阳,经历两个月,经历四次更正,公告终于开标了,其中报名19家,废标16家,仅仅只留下三家,够开标了,是不是很巧呢?中标金额941万,并且中标方还是一个经销商,第二名,中国五百强老牌企业中汽集团,报价是686万,中间相差250万元。
大家注意啊,一个中间商价格比原厂价格高250万,而且还中标了。
开标前很多人就已经提起了质疑,但是项目没有暂停,案件直到开标当天才受理,两个半月后才出处理结果,通报投诉成立,但这个时间或都已经公完了,对项目结果并没有产生任何影响。处罚结果仅仅只是责令招标方要加强采购法规学习,规范采购文件的编制,这处理是不是太轻描淡写了?然后呢,不得不提了一句,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,我们法律规定,给谁造成损失的,可以依法提起诉讼,由责任人承担赔偿责任。那我们想想,这类离谱的招标给谁造成损失了呢?
财政资金是打着正规招投标的幌子,多花了250万,是谁的利益受损了呢?是招标人、代理机构、投标人还是中标人?好像都没有直接的利益受损方,也就是说,整个招投标过程中,所有参与人都没有利益受损方,自然也没人追究。即使有某些不长眼的人告发,惩罚也极其低,也就是违法成本太低。
总结,中国式招投标操作空间太大,监督不到位,违法成本又很低,这就是中国式招标频发的根本原因了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注册